-严禁传输涉密和工作秘密信息- 中文 | EN

新闻资讯
news

国展追忆丨展览中心筹建处的那些往事

  

作者:高路柳(原中展集团职工)


  作为中国国际展览中心的建设者,我深知它的使命与责任,见证了它的困难与辉煌。忆往昔峥嵘岁月稠,缅怀那些为展馆的建设无私奉献的老领导、老同事,感到无比的激动。


  展览中心筹建处带头人马耀增


  我是1984年10月由外单位调入贸促会来展部展览中心筹建处工作的,我的第一任处领导就是马耀增同志,处领导中还有肖文龄、罗凤岐,关书堂。当时,我被分配在王庆璋分管的材料设备科工作,科里有大家熟悉的老同志姜连、白连生、陈宝朝、任露秋。今天,我所提到的处领导有些人已离我们远去,有些已年过花甲,但每每想起他们都会肃然起敬。


  当时的筹建处工作环境非常艰苦,最早只能在活动板房办公,后来条件好点就搬到了搬迁楼(现在的曙光西里12号楼)。当时所有的处领导都没用公务车,即使有公车也没有人去坐,更谈不上班车了。大家上班除了骑自行车就是挤公交车,即使这样大家每天都准时到达单位,从来没有人迟到。那时候,处里外联工作很多,工作非常忙碌,外出联系工作大家无一例外的都去挤公交车。我记得马耀增家住在海淀的老虎庙,每天都要骑自行车上下班,风雨无阻。为了联系工作方便,会里后来调来了两部小车并安排了司机,司机就是现在公司车队的队长魏金全。马耀增同志立下规矩,除了工作需要任何人不得擅自使用公车,司机不准将车开回家,再晚也要把停在指定位置。那时大家都很自觉,觉得这样要求很正常,没有谁特殊。


  当时的筹建处根本没有食堂,也没有经费请人做饭,大家全靠带饭或自行解决吃饭问题。由于工作忙,吃饭时间不固定,有时甚至吃不上热饭,很多人患上了胃病。


  马耀增同志对自己要求非常严格,对工作极其负责。为了及时掌握施工情况,他每天都要亲临施工现场指导工作,协调和处理问题。我们常去工地的同志,经常可以看见他早早地蹲在施工现场,一蹲就是一天,直到满意才肯离开。


  马耀增同志1978年到展览中心筹建处工作以来,在原来来展部老部长孔凡政的领导下,带领全处同志圆满完成会领导交给的建设任务。至此,贸促会终于有了属于自己的场馆。


  马耀增同志是中国国际展览中心的缔造者,他虽然早就离开了我们,但他的品质和奉献精神,时时刻刻烙印在我心中,我们永远怀念他。


  千方百计采购建材保证工程进度


  中国国际展览中心于1984年1月2日开工建设。那个年代,国家实行计划经济,钢材、水泥、木材等建设主材实行计划指标分配体制,采购非常困难。记得当时贸促会刚从外贸部分离出来,还没有自己的物资分配户头,国家物资部只对口外贸部分配物资。因此,展馆所需建设物资都要通过外贸部统一分配,能不能拿到建筑材料就看我们材料科几位同事的本事了。如果拿不到建筑材料,展馆工程只能停工待料。在那个特殊的年代,买材料必须要有批文和指标,有钱可买不着材料,那叫一个难呀!


  当时的物资采购程序可复杂了。第一步,贸促会向外贸部提出需求计划和指标;第二步,外贸部编制物资计划指标并向国家物资部提出申请;第三步,国家物资部、冶金部下达物资分配计划指标到外贸部,外贸部经内部平衡后,才能将计划指标下达贸促会,品种、规格、数量是不是你需要的就不管了,不合适你自己想办法去调剂;第四步,贸促会拿到计划指标批文后,要到统一的物资交易会场或生产厂家与供货商签订采购合同,落实到货时间和地点。那时候供货企业是爷,我们拿着计划指标的是孙子,因为计划指标就是一张纸,落实了才是你的,签不上合同就是废纸;第五步,组织发运至建设施工企业仓库,物资到了才能安排施工。那时候你要搞基本建设项目吗?好,建筑所需主要材料全部由业主提供,施工单位可不管这些事。这五步可谓每步艰辛,步步难上难。


  落实材料过程中不可预见的问题那多了去了,不是分配的材料规格不合适,就是批的指标规格钢厂根本没有。因此,你只能长期派人盯在供货厂家落实货源,用诚意打动他们。我们经常会遇到这种情况,你要的品种和规格人家没排产,要么先拿到不需要的材料再找其他单位调剂,那时候能搞到计划内价格的钢材已经很不错了。


  我在鞍山钢厂盯着排产大直径螺纹钢足,足足等了一个多月。你想给人家送礼呀,没人敢收,还会把你当不正当客户取消你的订货资格。后来大家熟了出来吃个饭就算够腐败的了,两次饭下来,把我一个月工资都搭进去了。那时候你请人家吃饭了,任务总算完成了,回来后餐费按规定可报不了销的,即使这样我们仍然愿意自掏腰包毫无怨言,完成任务最重要嘛。那时候批文和计划内指标可值钱了,如果稍有歪心肯定能在社会上卖个好价钱。我们这些手中握着指标的材料员,别说去做了,想都没想过,没有一个人因为此类问题犯过错误,自始至终光明磊落、一身清白。


  当时从国家物资局、冶金部那能解决的物资非常有限,远远满足不了展馆的建设需求,怎么办那?只能发动全会资源通过各种渠道解决计划外物资,我曾到内蒙买过木材,在山西采购过水泥,在会领导的帮助下买过首钢的钢材,接着还得联系运输车皮,到站组织卸货和汽车运输,直接送到施工单位仓库。


  公司的老领导刘景海带我去内蒙包头钢厂找他的党校同学钢厂的党委书记求购钢材,我勇敢献身拼酒差点没喝死,最终一次性拿到50吨的无缝钢管,也算没白拼一回吧。凭着我们不懈努力和献身精神,保证了展馆工程建设材料及时到位,始终没有出现停工待料情况的发生,保证了展馆建设的顺利进行。


  “先生产后生活”是中展人创业的原则


  1985年11月15日,中国国际展览中心迎来了第一个大型国际展览盛会——第四届亚太博览会,从此名声大震,外国展会纷至沓来,国际专业展览会频频举办,展览中心开始有了一些收入和积累。


  中国国际展览中心建设初期,国家共投资1400万元人民币建设了25000平方米的2-5号展馆,6000平方米的临时展馆(就是现在的家乐福超市)以及一些配套的变配电站、热力站等附属设施。当时由于投资紧张,建不建办公和生活设施摆在了领导班子面前,公司领导经研究决定:中国国际展览中心部分展馆虽然建成了,中展发展的路还很长,要继续发扬中展人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的光荣传统,放弃先建设办公室、食堂等生活设施的计划,以“先生产后生活”作为中展人创业原则,利用施工期间存放建材水泥的4座各1000平方米的铁皮库房,稍加改造后2000平方米作为公司办公用房,2000平方米用于安排食堂和运输、物业、保洁、保安等相关单位用房,同样解决了办公和生活问题,节省了宝贵的建设资金。


  在夏天烤死人,冬天冻伤脚的铁皮办公室里,大家是那样的和谐,那样的忘我工作,天天充满了欢笑,靠着这种创业精神,中展走上了高速发展的快车道,成为全国展览界名副其实的龙头企业。那些日日夜夜时时浮现在我们眼前,难以忘怀。直到1989年初大家才陆续搬进了现在的综合办公楼,有了真正的办公室和食堂。


  随着展览会规模的不断扩大,现有展览设施已不能满足展会的需求,我们通过自筹资金先后建设了52000平方米的1号馆,7000平方米的6、7号馆,11800平方米的8号馆,30000平方米的皇家饭店等一大批设施,使中国国际展览中心总建筑规模达到13万平方米,展馆建筑规模达到11万平方米,可出租展示面积达到6万平方米,奠定了中国国际展览中心发展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