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严禁传输涉密和工作秘密信息- 中文 | EN

新闻资讯
news

国展追忆丨华国锋与北京国际农机展览会

  

  在中国展览界,也许很少有人知道咱们自己的第一个国际性专业展览是什么时候举办的,至于当年的华国锋主席与这个展览会有什么关系那更是鲜为人知的事了。 

  一九七七年,在粉碎了四人帮以后,刚刚成为国家主席不久的华国锋,开始把注意力放到经济建设方面,他可能意识到,要搞好农业,光靠“农业学大寨”来改变中国农业的落后面貌不行,沿着毛泽东主席当年“农业的根本出路在于机械化”的方向,华国锋领导的中央政府开始抓农业机械化,1977年1月19日中共中央批准了《关于1980年基本实现农业机械化的报告》。在此以后我们突然得到上级指示要在1978年10月份在北京举办“外国农业机械展览会”(这个名字那时也是经过反复斟酌后定的,不知为什么当时还不能叫国际,一直到十几年后才能用国际这两个字),目的是邀请发达国家来展出先进的技术和设备,以便学习和引进,加快我国农业机械化的实现,据说这也是华主席的指示。

  我那时就在中国国际贸易促进会(贸促会)下属的来华展览部工作,开天辟地第一次在中国举办国际专业展览会的任务就落到我们头上了。当时大家的心情是激动和惶恐,连摸着石头过河的经验还没有呢。经过考察,我们决定选择北京的农业展览馆(农展馆)作为展览场地,因为农业机械一般都是大而重的设备,在北京展览馆不合适,说实话,当时中国其实根本没有合适的场地,农展馆除了狭小而又老式的农业学大寨的陈列馆外,没有任何别的设施。好在农展馆里空地面积很大,于是我们就划定了一块一万多平米的露天场地,铺上水泥砖,保证一定的负荷量(每平米5吨)。由参加国根据需要自搭展览馆,又在展览场地不远处开辟了一块农机表演场地,因为这也是上面的要求,一定要有实地表演。为了工作方便,我们工作人员则在展场不远处建了一些低矮的木棚房作为临时办公室,为了这些,国家当时下拨了两百万元的基金作为改造场地的费用。

  条件虽然简陋,但大家工作热情却很高。刚过了而立年纪的我,为了筹备这个展览会,放弃了其他展览会的接待工作,自愿从头就参加这个展览会的工作。我们从炎炎的夏天就开始到农展馆上班,一直干到十一月的冬天,办公室里既没有空调,又没有暖气。那时我自己的孩子还不会走路,来这里上班路上还要倒车,而且经常要加班,却全然顾不上照顾孩子。前期工作只有四个人(包括一位部门领导)在那儿,却要对付筹备工作中的各种问题,场地建设,与国内有关部门的联系,与参展国组织者的联络,确定展品内容、安全保卫等等,我是负责外联(与各参展国驻华使馆商务处)、给参展人员办理签证手续(当年全部老外来华都要经过相关部门的会签,随后通过电报通知驻外使领馆),协助海关审查参展商在现场发放小册子的内容等等,上世纪七十年代我们没有电脑、传真、电子邮件,就连电话也是最原始的,打个长途要半天才能接上,桌子上的两个电话整天响个不停。手指在老式打字机笨重的键盘上跳跃着,一不小心出错就前功尽弃……有的老外第一次来中国,什么都不了解,一遇到问题,就会蹦到桌子旁边冲你大喊大叫,年轻气盛的我也常会理直气壮地回敬他们,互相之间不理解的事情太多了。现在想起来真是,双方的文化传统、社会制度和工作背景的差异是如此之大,不发生争执才怪呢!

  七十年代,我们内部的办事效率也不高。外事无小事,很多事都要反复请示汇报。比如在审查展出资料发放签证时就会涉及外交上很多问题,如南北朝鲜、东西德国、以色列、港澳台等等,在这些细小而又十分重要的事情上一点差错都不能有,否则动辄就会犯大错误。

  参加这次外国农机展的有澳大利亚、加拿大、丹麦、法国、日本、荷兰、意大利、联邦德国(当时的西德)、瑞典、英国等十二个国家的展团,没有中国参加。各个参展国都是在我们指定的场地上自己建临时馆,印象最深的有荷兰考究的玻璃暖房馆,德国的充气馆,英国的木制建构的馆等等五花八门,这些建筑材料当时我们都是第一次见识,而这些临时馆的建设都要符合消防和各种安全规定,这些今天看来极其普通的常规,当时对我们来说都是第一次,第一次,要打破原来的框框要比做这些事本身还要难得多,因为我们在做祖先没做过的事呢。所幸的是在层层领导的监督指导下,上下一致克服了无数想象不到的困难,跨过了不少“第一次”的门槛,展览会终于在金色的十月,喜气洋洋地开幕了。

  开幕那天,华国锋主席亲自来参加开幕式,当时在北京的全部中央领导人除了邓小平几乎全来了,中央最高领导如叶剑英、李先念等一百多人,陪同领导参观的工作和翻译人员排了长长的队伍。除了外交部的一位高翻外,我被分配站在翻译队伍的第一个,心里还用英语默念着那些平时不太用到的农机词汇,紧张地等候领导人参观展览会。随后是中央领导依次走过每个展台,仔细观摩那些新型设备,展台上的老外也乐开了花,一个个争着要跟领导人握手,他们也许没想到,一个农机展引起了东道国领导人如此的重视。最后领导人还兴致勃勃观看了农机表演,那种热烈的场面,也许是空前绝后的,至今还历历在目。

  由于展览来之不易,展出的时间也比现在长得多,我记忆中有十几天呢。展览会后,全部展品都被留购下来,分配到所需部门。这在当时外汇稀缺的年代里,也是空前的,可见当时中央领导对这个展览会的重视,而我们真的希望这个展览能对中国农业机械化的实现作出一定的贡献。

  从展览的角度来说,这也是中国展览史上第一个国际专业展览会,为我们展览业以后的发展打下了基础。1978年外国农机展后到1985年亚太国际博览会前,期间在中国并没有组织过别的这么有影响的国际性展览。一直到中国国际展览中心在北京建成,中国的展览才慢慢开始走上了商业化的管理,有了自己组织的展览会,这个农机展览会也可算是中国展览史上的一个里程碑。

作者:陈若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