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当目击这片集展览、会议、食宿、购物于一体的乳白色建筑群内外绿树成荫、花团锦簇、车水马龙、气球空中飘、彩旗迎风展的美景时,难免心潮澎湃之下,想起那些曾为她付出过满腔心血的人们,更忘不了为营造这片乐土所饱尝的酸甜苦辣。
如今,或许还有人记得那时的情景,1980年前这里原是朝阳区左家庄大队第二、第四两个生产队的农田和菜地,方圆几里的地面上,除曙光电机厂、北京羊绒衫厂、北京衬衫厂三家企业外,还有一个很不起眼的邮电所,18路汽车是通往这里的唯一交通工具。
经国务院批准,北京市将这片东起三元桥,西至坝河一线近千亩的良田划归贸促会建馆之用。1978年冬,贸促会展馆筹建处成立,1979年春,派马耀增、肖文龄、朱砚水、朱世荣四人为先遣组到朝阳区政府接洽。经协商,暂借第四生产队饲养大棚内的两间饲养室(即现北京石油化工公司办公楼处)办公。论环境,除牲口的草料香外,到处都散发着牛、马、驴、骡粪便的腥臭。
筹建事繁杂、千头万绪,随着工作的逐步展开,孔繁政、罗凤歧两位处长亲临挂帅,温玉英、刘志富、张福利等相继而来。眼下的办公地已不堪重负,必须另辟新址。于是就在眼下中国贸易报社之处搭建起一排钢管房,并在其上方罩起一个一千平方米的大钢管棚。每人一张三屉桌、一把木座椅,还配一个烧水、取暖用的大煤炉。棚内空气对流、宽宽敞敞、亮亮堂堂,比起饲养棚来,真是鸟枪换炮,可说是一大提升和解放!不过有利也有弊,环境变了,空气新鲜了,既嗅不到牲口粪便的腥臭,也听不到牛马驴骡的嘶鸣吼叫了。可夏、冬两季令人发怵。三暑酷夏,暴日一晒,像是进了大蒸笼,霎时汗流浃背;三九寒冬,冷风一吹,又似入了大冰窟,顷刻浑身颤抖。午饭时,大家围在炉旁,各个自带的饭菜,时不时交换着尝鲜儿,边吃边聊,也是津津有味儿。饭后,各找去处休息,唯一的一条沙发凳是专供人高马大的老孔(患高血压、心脏病)用的卧榻,再搭配两把木椅才够长。其他同志有的坐在日下或阴凉处,身靠树干闭会眼儿;有的蹲在檐下或风凉处,背依墙体养会神;有的双手抱头,趴在桌面上打会盹儿。下班前,大家聚在一起边开会、边喝水,议论所见所闻;谈经验教训、汇报当天的工作进展;布置明天的工作任务,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可说是闷中有乐、苦中有甜。同志们大都距家较远,有的家住前门、东单、三里屯;有的家住真武庙、老虎庙,除少数骑自行车的外,大都换乘公交车。即便如此,都是起早贪黑、早来晚归,从未因刮风下雨、雪天冰地而迟到早退!同志们只有一个共同心愿:新馆早建成、早运营、早收效!
天有不测风云,要在这么大的一片土地上建筑一座现代化场馆,谈何容易。规划、设计、拆迁、安置、交通、水电、通讯等样样办理、项项需落实。忙忙碌碌几年过去,地面上还是杂草丛生、一片荒芜。由于资金不到位,所征地界,始终连条铁丝网围栏都没拉。根据征地不得多年荒废的规定,北京市下令:除给新馆留下17万余平米的土地外,将近三分之二的征地收回,以作兴建居民楼、商场、学校、医院等公共服务性建筑之用。随着配套工程皇家大饭店的合资签约上马,范贤镕、白章纯、关书堂、高路柳、周之安等同志也筹建了队伍。从79年春先遣组进驻到1985年夏,首期工程落成承办亚博会,历经6年多,作为一个20来人的团队、筹建者,遗憾的是从未拍过集体照,自然连张合影没有留下。
提及亚博会,我想多说几句,这次展会全名“亚太国际贸易博览会”,是继1962年泰国曼谷、1966年伊朗德黑兰、1972年印度新德里之后第四次举办。举办地在新馆即被评为80年代十大建筑之一的中国国际展览中心举行,邓小平亲手书写的八个金光大字就镶在前广场大门的上方。这届博览会在此举办,其现实意义和历史意义非凡,它既是我国首次举办国际博览会,中国国际展览中心举办的第一个展览会,自此也结束了贸促会成立以来无固定展馆的历史。亚博会于1985年11月15日开幕30日落幕,历时16天。有美国、西德、加拿大、荷兰、瑞典、日本、泰国、越南、马来西亚等近30个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和地区的两千厂商参加,内容涉及工业、农业、牧业、电子、航空、工艺、交通、旅游等许多领域,展品包括天上飞的、地上跑的,头上戴的、身上穿的、孩童玩的、办公用的、食品饮料等应有尽有、琳琅满目、五光十色,令人眼花缭乱。彭真委员长为开幕式剪彩、国家主席李先念、国务院副总理万里、李鹏、田纪云等党和国家领导人近40人亲临参观,联合国秘书长佩雷斯•德奎利亚尔发来专电致贺,马来西亚总理马哈蒂尔等国政府首脑、政要、部长、工商界大佬万余人赴会,接待来自全国各地的观众近百万。展会期间,中外政府官员、企业家、科研机构举行了多项合资、经贸、科技交流、洽谈活动,单出口一项即成交一千多万美元。到会的百余家新闻媒体,以社论、述评、通讯、专访、特写等多种形式向国内外介绍展会盛况。其政治影响之大、技术交流项目之多,贸易效果之好,都是史无前例,尤其可喜的是它开了我国办展进口不出口的先河。
作者:朱世荣
来源:中国国际展览中心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