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北京5月28日电(郭童)5月30日是第四个“全国科技工作者日”,在今年的活动中将颁发第二届全国创新争先奖。今年的全国创新争先奖将在首届表彰基础上,专门设立两个新的类别,将分别对在“疫情防控”和“脱贫攻坚”中作出突出贡献的科技工作者予以表彰。目前,第二届全国创新争先奖拟表彰对象名单已出炉。为此,新华网特采访拟表彰对象上海市新冠肺炎医疗救治专家组组长、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感染科主任张文宏,请他分享团队故事,并为公众解答疫情防控的相关问题。
目前,我国疫情防控形势持续向好,多地实现新增本土确诊病例和疑似病例零报告。一些人会认为零增长就是零风险,从而对疫情防控放松警惕。对此,张文宏表示,一个地区的零增长仅表示该地区没有发现新增病例,但并不代表一例病例也没有。无症状感染者也会给疫情的传播带来一些风险,因此,目前还需要一些常态化的预警防控措施来控制疫情。他认为,在零增长的基础上,我们需要保持一个防护的态势恢复工作和正常生活。他认为,经过新冠肺炎的考验,我国公共卫生体系得到了优化。大多数二级以上的医院都可以做核酸检测,比如在上海已经建立了400多个发热门诊,覆盖了全城的各个角落。
当前正值夏季,气温较高,戴口罩也成为了很多人的困扰。对于居民日常防控,张文宏认为,在人群聚集的地方,我们依然要坚持佩戴口罩。当全世界的疫情得到全面控制后,人们的日常防护态势才能有所缓解。张文宏表示,坚持佩戴口罩还是可以起到一定的防控作用的。他建议,市民在人员稀少、空旷的地方,或者在自己家中时,可以不用佩戴口罩。但是如果有其他不确定是否有风险的人进入上述相对安全的环境中,或是处于人群密集的地方时,还是有必要戴好口罩的。此外,我们还要坚持勤洗手,牢记保持安全的社交距离等,将个人的日常防控落实到位。
在新冠肺炎疫情暴发期间,张文宏担任上海市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医疗救治专家组组长,带领一线医护人员全力投入医疗救治,同时给公众提供及时的科普引导,从临床专家角度缓解民众焦虑。对于科普,张文宏认为,作为临床治疗专家组的组长,需要以某种形式和政府、民众进行沟通,来告诉大家专家组都在做哪些事,公众可能面临哪些风险,应该怎样做来保护自己,而科普正是一种适当的形式。
在“全国科技工作者日”到来之际,对于成为第二届全国创新争先奖拟表彰对象,张文宏认为,面对疫情不仅要有医疗科技工作者的勇气和信心,科技的支撑也十分重要。团队的研究成果需要依靠科学技术才得以展现。他表示,自己的团队较早对新冠病毒进行了全基因组的测序,对于病毒的变异和进化,以及对患者早期的快速诊断,假阴性、假阳性、复阳等机制,也进行了一系列的研究。同时,团队还在摸索一些新的治疗方案,包括目前在尝试的单克隆抗体治疗,以及新冠肺炎疫苗,来对疫情进行防控。他希望通过科技创新,能为抗疫之路提供更多智慧和力量。
来源:新华网